“井岡山是革命的山、戰(zhàn)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榮的山。”7月28日上午,山東理工大學“青衿筑夢・紅韻燎原”實踐團聆聽了井岡山中心教研處處長滕永琛所作的《井岡山斗爭與井岡山精神》專題報告。報告以“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奠基石” 破題,點明井岡山的歷史地位,又以“歷史選擇了毛澤東,毛澤東選擇了井岡山”為核心句,從八個節(jié)點細致講述井岡山斗爭史。滕老師憑借深厚的理論功底和生動的講述,通過“三灣改編、引兵入岡、子清獻鹽”等史實,還原了那段可歌可泣的歲月。“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報告最后闡釋了井岡山精神的時代價值,呼吁廣大青年深刻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堅定執(zhí)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斗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的井岡山精神。
(圖為滕老師作專題講座 山東理工大學攝)
親臨歷史,方知革命之艱;傾聽歷史,更懂初心之貴。7月28日下午,實踐團參加“致敬・傳承——革命后代話初心講家風”訪談式教學活動。
首位嘉賓是開國少將龍開富之孫龍小鋼,他深情講述了爺爺與毛主席的動人往事,又結合自身經(jīng)歷分享了傳承爺爺精神的歷程。實踐團成員王雨鑫感慨:“龍開富將軍與毛主席的故事讓我們深刻領悟何為初心、何為忠誠,而龍小鋼同志的成長歷程,更讓我明白良好家風對人的深遠影響。”
(圖為龍小鋼同志講述父輩故事 山東理工大學攝)
第二位嘉賓是中國核試驗基地開拓者張?zhí)N鈺將軍之子張旅天。他深情回溯父輩在我國核事業(yè)起步階段的奮斗歷程:從渤海之濱到西北大漠,張將軍將一生奉獻給中國核事業(yè)。同時,他通過講述父親與程開甲院士的故事,再現(xiàn)了那段歷史中特有的革命情誼。隨著主持人提問,張旅天同志將話題轉向“核二代”的成長點滴,“地堡屋、馬蘭城、能把小孩卷跑的沙塵暴……”這些細節(jié)讓實踐團成員感同身受,實踐團成員郭政辰感嘆:“張?zhí)N鈺將軍是一代核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從渤海之濱到西北大漠,從戈壁鑄就核盾牌,夯實國防根基。他們的奉獻是馬蘭精神‘干驚天動地事’‘作隱姓埋名人’的縮影,激勵著我們傳承這份忠誠與擔當,永志不忘。”
(圖為張旅天同志講述父輩故事 山東理工大學攝)
悠揚旋律憶崢嶸,經(jīng)典傳唱續(xù)精神。7月28日晚,實踐團成員參與“歌曲中的紅色記憶”專題活動,由中心鐘國華教授授課。團隊成員在課堂上學習多首紅色經(jīng)典,從歌聲中重溫革命年代的進取姿態(tài)與精神風貌。
鐘國華教授深情教唱《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南泥灣》等曲目,課程尾聲還獻上原創(chuàng)歌曲《井岡山我來了》,勉勵大家用心感悟、積極踐行偉大的井岡山精神,從紅色歌曲的旋律與歌詞中,領會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精神內核,汲取奮進力量。
(圖為鐘老師教唱紅歌 山東理工大學攝)
在“青衿筑夢·紅韻燎原”實踐團的井岡山實踐行程中,《歌聲里的紅色記憶》音樂黨課帶來了一次深刻而獨特的精神洗禮。實踐團成員紛紛表示,這激昂的旋律與感人的故事將長久回蕩在心中,激勵自己以更堅定的信念、更昂揚的狀態(tài)、更務實的擔當投入到學習實踐中,讓井岡山的紅色音符在新時代青年心中永遠嘹亮,為譜寫中國式現(xiàn)代化新篇章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