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D的使用非常簡單,我們要懂救、會救、敢救,要在危難時刻伸出援助之手,這也是宣傳的意義”,來自鹽城工學院的大學生志愿者彭光新正專注的給居民“授課”。
6-7月,鹽城工學院信息工程學院“衛(wèi)生科普人人知,緊急救護人人會”志愿者團隊走進了新四軍紀念館、鹽城南洋鎮(zhèn)鹽東社區(qū)、阜寧縣吳灘社區(qū)等地,開展急救知識、技能宣傳普及的實踐活動,依托鹽城全市AED普及網絡,形成“培訓-考核-實踐”的閉環(huán)。
圖1介紹AED的使用以及心肺復蘇(吳灘社區(qū)) 一、專業(yè)培訓夯實科普根基
“救命的黃金時刻是最初4-6分鐘”,鹽城急救中心培訓科科長邱國軍告訴志愿者們,通過模擬人實操演示心肺復蘇按壓深度、頻率等關鍵要點,操作AED設備“開機-貼電極-聽指令”等標準化流程,并針對嬰幼兒及成人海姆立克法的差異進行分組演練。
培訓結束后,每位志愿者需通過理論與實操考核,確?破辗⻊盏膶I(yè)性,這支志愿者團隊從最初報名的35人,到最后考核僅剩下11人。
圖2市急救中心工作人員正在給志愿者們培訓考核
二、科技賦能構建急救生態(tài)
“打開微信公眾號,搜索鹽城AED在線,就能快速查到周邊的AED了”,志愿者們正逐個幫助居民搜索教學。鹽城市在全國率先出臺并實施了公共場所配置自動體外除顫器(AED)的地方性法規(guī),開發(fā)的“鹽城AED在線”小程序成為重要科普載體,用戶可通過手機實時查詢周邊AED設備位置及導航路線,這一數字化急救網絡為科普實踐提供了重要支撐。
圖3志愿者給居民發(fā)放宣傳手冊(吳灘社區(qū))
三、多維實踐延伸科普半徑
“你們這次活動非常有意義,我以前不知道AED在哪里,甚至都不知道長什么樣,更別談如何使用了”,村民樸素的話語,深深打動了志愿者們。
志愿者在鹽城市碧桂園天璽小區(qū)“龍蝦節(jié)”現場,設置模擬急救區(qū),用情景短劇再現“有人突然倒地”的應急場景,吸引居民圍觀參與。
在鹽城市南洋鎮(zhèn)鹽東社區(qū)、阜寧縣吳灘社區(qū),志愿者彭光新發(fā)現圍觀群眾中不乏老年人,便特意放慢講解語速,配合肢體動作演示胸外按壓力度:“就像這樣,手掌根部重疊,手臂垂直向下壓。”
圖4志愿者情景再現演示急救方法(碧桂園天璽“龍蝦節(jié)”)
四、科技賦能構建急救生態(tài)
在鹽城中海凱旋門小區(qū),志愿者與一群中小學生進行互動,共同演示“小程序定位+AED取用”的全流程。當看到系統(tǒng)顯示附近AED步行僅需3分鐘時,當地居民表示:“這為老舊小區(qū)的急救保障提供了支持。”
圖5志愿者給居民介紹如何正確搶救(海嘉社區(qū))
五、追隨革命先輩續(xù)烽火傳承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值此之際,志愿者團隊追隨革命前往新四軍紀念館,探尋抗戰(zhàn)時期新四軍人道主義實踐的足跡,重溫中國紅十字工作者的救援歷程,以實際行動銘記歷史、傳承紅色基因。
圖6志愿者給旅客普及緊急救護常識(新四軍紀念館)
實踐結束時,志愿者在鹽城急救中心的留言簿上寫下感悟:“當看到中學生能獨立完成AED操作時,才明白科普的意義在于讓急救知識和技能從課堂走向生活。”未來,信息工程學院志愿團隊將與鹽城急救中心建立長期合作,把實踐中形成的“數字化急救科普模式”推廣至更多地區(qū)。
圖7實踐團成員合影(新四軍紀念館)
(通訊員 紀錦霖 彭光新)
(攝影 張凱 陳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