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男,哈爾濱師范大學管理學院公共事業(yè)管理專業(yè)2016屆畢業(yè)生,中共黨員,哈爾濱師范大學首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在校期間曾獲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提名獎、國家勵志獎學金、省三好學生、省勵志成長成才優(yōu)秀學生典型等榮譽、2015年度哈爾濱市呼蘭區(qū)年度感動人物、校青年五四獎章,F(xiàn)為第18屆中國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團成員,服務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塔城市第三中學。
一個人的故事有多長,他的夢想就有多閃亮
5歲那年,父親因意外離世,小小年紀的他不得不挺起瘦小的身板,和媽媽一同撐起這個破碎的家。在同齡孩子享受童年的美好時光時,他不得不體會生活的酸甜苦辣。在別人放肆青春,快意生活時,他堅持以書為伴,孜孜不倦。生活不會辜負每一個為了它努力的人。2012年8月,他收到了哈爾濱師范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就是這一張紙,帶來了一個家庭的希望,也為一個年輕的夢想插上了翅膀。從甘肅兩當?shù)角Ю镏獾墓枮I,從貧瘠的大西北來到了肥沃的黑土地。似乎每一步,都帶著他的汗水,有著夢想的影子。
以愛之名,做大山深處孩子們的眼睛
艱難的求學經(jīng)歷讓他深知求學的重要性,也讓這個從大山深處走出來孩子明白“知識可以改變命運”這句話背后的含義。坐在寬敞明媚的教室里接受教育,他卻不自覺想起那些在西北落后貧窮的大山里,無數(shù)個和他一樣的孩子。他們也期待著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接受更好的教育,去改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為了讓更多的夢想發(fā)芽生根,他萌發(fā)了支教的想法。他要盡他所能,讓這些孩子們也能像他一樣考上大學,走出大山。
懷著這樣的信念,大一寒假,他和幾個同樣有著相同志愿的甘肅籍同學將一批哈爾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學院師生捐贈的過冬物資帶到了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四房吳鄉(xiāng)藺家灣小學。從此以后,藏在山旮旯里的藺家灣成了他心心念念的地方?吹嚼吓f的校舍、滿臉稚氣和純真的孩子,對知識期盼與渴望的眼神,他情緒萬千。大一下學期,在學校的幫助下,他帶著籌集到的61個書包和近3萬的慈善資金又回到了藺家灣小學,進行了為期十天的支教活動;顒咏Y束后,在和孩子們道別的時候,孩子們流著淚問:“阿鑫哥哥,你明年還會回來嗎?”他強忍眼淚告訴孩子們:“一定會回來啊。”而他心里卻在想:“明年我不僅要回來,我還要帶更多人回來。”因為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把更多愛的力量匯聚才能有所改變。懷著這樣的想法和對孩子們“我會回來”的承諾,他開始籌備和組織第二次的藺家灣支教活動。
用青春的火焰,點亮藺家灣的未來與希望2014年暑期,李鑫作為支教活動總執(zhí)行,再次揚帆起航。他組建了一支十個人的支教隊伍,并事先做好精心的準備:對支教隊伍成員進行合理分工、教學備課、為山村建立愛心廚房、籌集保溫飯盒……因為前期籌備工作精細全面,這次的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僅能針對不同孩子進行更好的個性化輔導,還給學校帶來了很多新鮮的管理思想。除了教學,他還帶著隊員們進行了大量的家訪。有些孩子從家里到學校要走兩個小時的山路,他們就和孩子一起走。當?shù)氐男iL說,“你們坐車去吧”。他們堅持拒絕道:“為什么那么小的孩子都能走,我們卻不能呢?我們不要成為這里的特例。”這一次,十個人,十天,十余門課程,改變了的不僅是孩子們的知識儲備量,更讓孩子們對大山外面世界愈發(fā)的期待。在從藺灣回來的路上,他就開始思考著下一次的支教活動的規(guī)劃與打算?紤]到自己即將畢業(yè)的實際情況,他著手考慮讓支教從團隊走向社團化的發(fā)展模式,最終成立了“拾暖曦光”校級支教社團。他還積極探索一種新的支教方式——“互聯(lián)網(wǎng)+支教”,希望未來能夠?qū)崿F(xiàn)非假期期間遠程網(wǎng)絡支教。鑒于此,他又主持和研究“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與大學生支教活動相結合的有效模式研究”課題,并獲得校第八屆大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支持。2015年5月,“拾暖曦光”支教社團更是被評為“黑龍江省優(yōu)秀志愿服務團隊”。
我一次次來,就是為了一個個你
2015年7月,是他帶著隊員們第六次來到藺家灣小學。此時,這里的孩子們已經(jīng)開始用普通話與大家交流。在這四年的時間里,李鑫和他的團隊總計為山區(qū)孩子講授文化課1020節(jié)次,音體美等各類特長課程400節(jié)次,文藝匯報演出2場次,一對一心理輔導120人次,深入學生家中開展家訪45戶,建立一幫一聯(lián)系15個,過冬衣物3000余件,電腦、文教用品、體育設施等總價值四萬余元。他們的努力付出不僅對當?shù)亟逃l(fā)展提供了大力支持,也讓眾多心懷公益夢想的大學生實現(xiàn)夢想,尋找生活的價值。他們的事跡也深深感染了社會上的很多人,得到了多家媒體的報道和學校師生的肯定。
遇見塔城,一個天很藍的地方
公益的路上,只有重逢,沒有再見。四年的支教經(jīng)歷,讓他對中國貧困地區(qū)的教育現(xiàn)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不想讓自己的支教路因為大學畢業(yè)而終止,他想去到更遠更需要的地方去做孩子們的眼睛。于是2015年9月他報名參加了哈爾濱師范大學首屆研究生支教團的選拔,并順利入選。
2016年七月,他得愿遠行,遠赴新疆支教。從哈爾濱坐上去新疆的火車,他和小伙伴們一路跋山涉水,來到了心心念念的小城。60多個小時的火車,從東北到祖國的最西北,過隧道,翻群山。這一路的風景太多,思緒也太多。盡管旅途奔波,但是所見所感更加堅定了他塔城之行的決心,他把這一次活動定義為奉獻和找尋自己的過程。終于,他來到了心心念念的小城—塔城,開始了在塔城市第三中學的支教工作。
心中有陽光,腳下才有力量。陌生的環(huán)境,不同的飲食習慣和生活體驗,并沒有磨滅他熱心公益,不斷努力的決心與希望。在這里,他結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深刻體會到了一名教師背后的不易與擔當。和新入學的孩子們一起軍訓,早出晚歸,無怨無悔。遇到不適應高中生活或者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他主動找他們談心,幫助他們增強學習的信心。對于調(diào)皮的學生,他曉之以理,以身作則,嚴格要求。他的溫暖給了學生們家一般的體驗,他的認真營造了一個積極向上的班集體。為了講好每一堂課,他經(jīng)常備課到深夜。因為他知道,要想給學生一杯水,教師首先要有一桶水。作為新高一的班主任,他更是早早起來看早讀,忙工作。很多時候,忙完了已經(jīng)是伴月而歸。學生們都很喜歡這位性格開朗、工作認真負責、亦師亦友的“大哥哥”。而對于他,和學生在一起的日子更是難忘的幸福時光。
夢想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呢?也許時光會記住他走過的路,也許藺灣的孩子們會記住他們的“阿鑫哥哥”,也許這個天很藍的小城會記住他的付出與成長,也許更多的人會感念,會觸動,最終參與到其中……然后,滴水成海,用愛匯聚成最美的世界——帶給更多的人。這只是一名普通志愿者的故事,卻給了我們繼續(xù)走下去,共同走下去,堅持走下去的決心和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