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贛榆區(qū)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最后一縷夕陽落在孩子們的畫作上時,為期六天的“‘暑’你精彩”公益暑托活動畫上了句號。作為一名志愿者,我望著30張從羞澀到綻放笑容的臉龐,突然讀懂了“社會實踐”四個字的分量——它不僅是大學生走出校園的歷練,更是一場用真誠交換成長的雙向奔赴。 活動初期,我們聯合海英草志愿者中心做了大量準備。通過發(fā)放問卷和走訪家庭,我們發(fā)現贛榆區(qū)的雙職工家長普遍面臨暑期“看護難”,留守兒童更需要陪伴與引導。于是,我們設計了課業(yè)輔導、興趣拓展、文明實踐三大課程模塊,希望用專業(yè)與耐心填補孩子們的暑期空白。 開課第一天的場景至今歷歷在目。三年級的小雨躲在門后不肯進來,手里緊緊攥著皺巴巴的數學作業(yè);五年級的明明總愛搗亂,卻在科學實驗課上眼睛發(fā)亮。我們按照“分層教學”的思路,把孩子們分成三個小組,數學薄弱的小雨被安排進基礎組,志愿者每天用卡片游戲幫她理解加減乘除;精力旺盛的明明則成了“實驗小助手”,負責給大家分發(fā)材料。漸漸地,小雨會主動舉手提問,明明的作業(yè)本上多了老師的表揚印章。 最動人的是那些細微的變化。黏土課上,孩子們用雙手捏出“我的家”,留守兒童小杰把志愿者也畫進了作品;社區(qū)美化活動中,平時調皮的孩子蹲在地上認真撿拾垃圾;家風故事會上,有人說“要像志愿者哥哥姐姐一樣幫助別人”。這些瞬間讓我們明白,教育從來不是單向輸出,孩子們的信任與成長,反而教會我們什么是責任與熱愛。 當然,實踐中也有措手不及的時候?茖W實驗課因材料預算不足,原定的“水的浮力”實驗只能分組進行,有孩子沒輪到而紅了眼眶。我們立刻在三方反饋群里說明情況,第二天就收到家長捐贈的實驗套裝——這件事讓我懂得,社會實踐不是單打獨斗,社區(qū)的支持永遠是最堅實的后盾。 活動結束時,贛榆區(qū)文明辦的表揚信和贛榆日報的報道讓我們備受鼓舞,但更珍貴的是家長們的留言:“孩子現在每天盼著去暑托班”“謝謝你們讓留守兒童不再孤單”。這些話語印證了我們的努力沒有白費。 回望這段經歷,我不僅學會了如何設計課程、協調團隊,更深刻理解了“公益”二字的含義——它是用青春的微光點亮更多角落,是在服務他人時遇見更好的自己。這場暑托時光,終將成為我們與孩子們共同珍藏的記憶,而這份實踐帶來的成長,會永遠刻在青春的坐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