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國家對生態(tài)文明的建設,了解部分沿海城市關于海域垃圾治理的具體情況,推動沿海城市的濱海環(huán)境保護,7月17日,山東大學(威海)機電與信息工程學院“沙海拾遺”調研團赴福建省廈門市進行實地調研。
調查伊始,團隊成員先來到了廈門的白城沙灘,對沙灘上的垃圾種類與分布情況進行調研,經調查發(fā)現(xiàn),廈門的沙灘中煙頭這一類垃圾占據了大多數(shù),其次是椰子,飲料瓶,玻璃酒瓶,枯木,塑料垃圾,吊牌等等。像飲料瓶和玻璃瓶這樣的垃圾通過人為拾取還是比較好處理的,但像煙頭這一類多且較小的垃圾對于環(huán)衛(wèi)工人來說就很難處理干凈。
隨后團隊成員走訪了在沙灘的工作人員,在與環(huán)衛(wèi)阿姨的交談中我們了解到了當?shù)貙τ诶奶幚砣际侨斯で鍜,他們從早忙到晚上都在沙灘上清掃垃圾,但由于沙灘上的人流量過大,每日產生的各式各樣的垃圾也很多,因此環(huán)衛(wèi)工人處理的垃圾大部分都是飲料瓶等較大的垃圾,無暇兼顧那些小的垃圾,但是那些垃圾對于整個沙灘甚至是海洋的生態(tài)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還有些垃圾會在每天漲潮時從海面上帶來的一些垃圾,這些垃圾產生的任務量對于環(huán)衛(wèi)工人來說是過大的。同時我們還了解到了環(huán)衛(wèi)阿姨們對沙灘機器人的了解并不多。
隨后前往的黃厝沙灘和觀音山沙灘,調查結果與第一個白城沙灘相似,在調研的過程中團隊成員又對部分游客進行采訪,從中我們了解到了游客們對于沙灘機器人是很感興趣的,并且愿意承擔運用機器人產生的額外費用,同時游客們也紛紛表示對于沙灘上的垃圾有時也會造成他們游玩上的困擾。
本次實踐活動著眼于沙灘垃圾治理,立足于海岸實際,旨在通過了解福建省廈門市沿岸沙灘垃圾治理的具體情況,解放勞動力,減少沙灘治理所帶來的壓力,帶動社會更多力量投入到沙灘和海洋垃圾的治理隊伍中來,為推動海洋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