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質污染真的離我們很遠嗎?人們時常發(fā)出這樣的疑問。隨著環(huán)境保護意識的日益增強,為了響應相應社會氛圍,寧波工程學院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學校及周邊水體中PFAS情況調研”團隊于2024年7月13日開展社會調研工作,旨在了解和提升群眾對于PFAS的認知水平,并為接下來的檢測活動打定理論基石。
切合實際,制定計劃在社會調查開展前,團隊成員需根據實際情況確定調查區(qū)域、調查對象、調查問卷等社會調查的組成部分。面對如此的調研活動,先前沒有相關經驗的團隊成員們犯了難,組員們對相關準備工作并無頭緒。“作為負責人,我明白我的責任所在,我鼓勵團隊成員集思廣益,并開會探討,最終總結出了一套相應的規(guī)劃。”團隊負責人杜鵬德如是說到。在負責人的工作部署下,為了立足浙江水域實際,團隊確定問卷調查區(qū)域于寧波、杭州、紹興等地區(qū)。同時,考慮到調查數據所需要的一般性和普遍性,調查對象被設置為多種職業(yè)以及各年齡段的人群。而調查問卷則涵蓋“PFAS的性質”“對于PFAS的政策”“PFAS對于生態(tài)的危害”等知識是否了解的題目。同時,團隊明確調查活動將以線上問卷和線下問卷的形式開展,這些工作的執(zhí)行為科學開展群眾調研打下堅實基礎。
圖為籌備熟悉調查問卷內容。 陳致同供圖 遵照規(guī)劃,合理實施在一個明確規(guī)劃的指導下,社會調查活動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團隊前往各地的商業(yè)中心、工業(yè)園區(qū)、居民區(qū)等處進行線下問卷考察。七月的烈陽熾熱,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團隊成員,有的成員在一上午的收集問卷的過程中甚至出現了中暑的癥狀,團隊成員陳致同在采訪中說到:“天氣很熱,但我們不能停下腳步,還有很多工作等著我們去處理。”在團隊成員的互相鼓勵和幫助下,調查工作得以繼續(xù)進行。為了減少氣溫對于工作開展的影響,團隊成員轉變方向,白天調查工作多在室內進行,待到晚上降溫時再進行室外調查工作。在一天的奔走過程中,許多成員的計步器都超過了三萬步,腳也磨出了水泡,但沒有一位成員叫苦叫累,正如團隊成員許凌豪說的那樣“當我想到我們是在為環(huán)境保護事業(yè)做出貢獻的時候,我就覺得一切工作都是值得的。”
深入體會,人情冷暖在對人群的調查過程中,團隊成員需要接受調查的人們在一定程度上的配合,但現實情況并不如意,很多人在聽完項目介紹后選擇直接拒絕,這使得團隊成員的工作進展十分緩慢,但隊員們并無退縮,而是嘗試不斷與人們進行溝通。終于,在成員的不懈努力下,終于有獲取了數位樣本。此后,團隊再接再厲,強調項目的公益性和環(huán)保性,越來越多的人們愿意參與其中,當得知團隊所作的項目背景時,有數位陌生人贈送水和餅干作為他們的支持,甚至主動提出將相關資料轉發(fā)給更多的人。在調查工作結束后,團隊成員陳佳晗說到:“在這里,我切實體會到了社會實踐的意義,走出學校,感受來自社會的冷暖。”

圖為小組成員開展線下調研。 陳致同供圖 立足數據,給定結論“我們發(fā)現,對PFAS了解很多的樣本僅占三份,而絕大多數樣本都不了解PFAS……”會議室里,團隊成員圍坐一團,聽取負責人所作的報告。在經過長達4小時的總結分析后,團隊成員最終根據所給樣本給出相應的結論:當前社會對于PFAS的了解程度較低,人們對于此類“永久性化學物質”的警惕程度有待加強。同時,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團隊所作的PFAS檢測工作的意義所在。“為此,我們將會在接下來的測定工作中科學、高效地給出結論并公開,為環(huán)保工作做出更多的貢獻。”團隊負責人杜鵬德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