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作為國家軟實力的象征,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自然是相當重要的。文化的傳承形式多種多樣,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文化傳承形式:
1. 口頭傳統(tǒng):口頭傳統(tǒng)是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將文化知識、價值觀和傳統(tǒng)習俗傳承給后代。這包括故事、神話、歌曲、諺語、謎語等口頭傳統(tǒng)形式。
2. 書面?zhèn)鹘y(tǒng):書面?zhèn)鹘y(tǒng)是通過書寫、記錄和出版物的形式將文化知識傳承給后代。這包括經典文學、歷史記錄、文化著作等。
3. 藝術表演:藝術表演是通過舞蹈、音樂、戲劇、曲藝等形式傳承文化。藝術表演不僅傳遞文化信息,還傳遞情感和審美體驗。
4. 學校教育:學校教育是通過正規(guī)的教育系統(tǒng)將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學校教育可以包括對文學、歷史、語言、藝術等方面的教育。
5. 社區(qū)活動:社區(qū)活動是通過社區(qū)組織的文化活動、廟會、節(jié)日慶典等形式傳承文化。社區(qū)活動可以促進社區(qū)成員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加強文化傳承的連續(xù)性。
6. 數字化傳承: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數字化平臺提供了新的文化傳承方式。通過互聯網、社交媒體等數字化工具,人們可以分享和傳播文化知識,促進跨地域和跨文化的交流。這些傳承形式相互交織,共同構成了文化傳承的多元網絡,確保了文化的傳統(tǒng)得以保留和延續(xù)。
經過我們實踐團的實地調研,在走訪畢橋鎮(zhèn)烈士陵園時,聆聽了革命烈士夏雨初的英勇事跡,夏雨初同志的后裔通過口頭傳統(tǒng),為我們講解了夏雨初烈士在當時是如何為了中國的革命事業(yè)而就義的大致過程,同時還帶領我們進行宣誓儀式,緬懷革命先烈。在畢橋鎮(zhèn),地方學校還精心謀劃部署、深挖特色亮點、整合紅色資源,開發(fā)了形式多樣的黨課教育。經過實地調研,該鎮(zhèn)在畢橋中學充分結合古樹名木文化,打造一個“紅棗樹課堂”。
同時郎溪縣還注重紅色革命遺址的保護,郎溪縣積極保護和修復紅色革命遺址,如姚村鎮(zhèn)蘇維埃舊址、畢橋鎮(zhèn)烈士陵園等,這些地方展示了革命歷史和英雄事跡,讓人們了解和緬懷革命先烈。
不僅如此,郎溪縣積極開發(fā)紅色旅游資源,推出紅色革命主題的旅游線路和景點,吸引游客前來參觀學習,促進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和紅色文化的傳承。而且每年縣政府都會組織一系列紅色主題的活動,如紅色革命紀念日的紀念儀式、紅色文化藝術節(jié)等,通過舉辦這些活動,激發(fā)人們對紅色文化的熱愛和參與。還會鼓勵全國大學生來參觀宣揚當地的紅色文化,不僅促進了郎溪紅色文化的傳承,還帶動了當地紅色旅游業(yè)的發(fā)展。
三、該如何教育推廣
2021年以來,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過程中,郎溪縣大膽創(chuàng)新,整合教育資源,在全縣范圍內開展“老帶新”學習模式,讓老黨員重溫黨史不忘初心,新黨員繼承紅色基因,踐行時代使命,推進黨史學習教育、黨建工作再上新臺階。截至目前,郎溪縣共計發(fā)展新黨員184人,其中農牧漁民54人,機關事業(yè)單位102人,非公有制經濟28人;女性87人,35歲及以下125人,大專及以上學歷146人,高知識群體8人,科技工作者1人。
為合理調查當地黨史教育的推廣程度,我們團隊準備了調查問卷,在前往蘇維埃舊址時,將調查問卷發(fā)放給當地村民進行調查。
本次調查主要采用問卷方法進行數據采集,隊員們通過發(fā)送調查問卷的形式對界首彩陶發(fā)展現狀及未來發(fā)展方向進行調研。此次調查共計發(fā)放問卷30份,回收有效問卷30份,合格率為100%。為保證調查質量,我們對所有問卷進行了編號,先由三名同學合作錄入數據(一人錄入、一人報數、一人監(jiān)督),再由兩名同學共同核對數據,以期避免數據的重復和錯誤,保證數據的可信度。
下面即為本次抽樣調查的有關數據統(tǒng)計與分析。
【郎溪紅色文化傳承現狀調查問卷】
1.您的年齡階段()
A.0–18 10%
B.18–30 30%
C.30–55 10%
D.55–80 50%
2.您是郎溪縣本地人嗎?()
A.是 80%
B.不是 20%
3.您對于郎溪紅色文化的了解()
A.沒有了解 5%
B.了解一點 65%
C非常了解 30%
4.您認為紅色文化的傳承是否有必要?()
A.是 100%
B.否 0%
5.您認為可以通過什么途徑可以使郎溪紅色文化更好的傳承發(fā)揚?()
A.政府帶動宣傳 27%
B.紅色旅游帶動 38%
C.將紅色故事編冊成書 20%
D.一代一代口口相傳 15%
6.您是否知道由陳琳、王金林發(fā)起,在姚村鴉山召開了廣郎宣蘇維埃準備委員會代表大會,成立了廣郎宣蘇維埃準備委員會的具體時間?()
A.是 70%
B.否 30%
7.您是否有去過蘇維埃政務舊址參觀?()
A.是 90%
B.否 10%
8.您認為以下選項哪一個是“郎溪會議”的召開時間?()
A.1949年1月 40%
B.1949年2月 10%
C.1949年3月 20%
D.1949年4月 30%
9.您認為發(fā)展郎溪紅色文化給郎溪縣帶來了什么?()
A.帶動經濟發(fā)展 20%
B.塑造紅色城市形象 40%
C.激發(fā)市民自豪感 40%
D.無 0%
10.經過本次問卷調查,您是否對傳承郎溪紅色文化更感興趣?()
A.是 53%
B.否 15%
C.一般 32%
【簡析】 根據問卷調查我們可以看出,大多數人對于郎溪紅色文化是十分了解的,但是仍然存在不少人對郎溪紅色文化不甚了解,這是正,F象。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希望當地政府可以針對郎溪紅色文化繼續(xù)出臺相關幫扶政策,使更多的郎溪青年人可以投身于郎溪紅色文化的發(fā)展,使越來越多人了解郎溪紅色文化,同時大力發(fā)展當地的紅色鄉(xiāng)鎮(zhèn)特色,郎溪本地有許多紅色遺址可以作為特色包裝為旅游地點,通過出色的紅色宣傳與旅游業(yè)吸引更多的人關注郎溪紅色文化。
綜上所述,政府在郎溪紅色文化的發(fā)展中起主導地位,雖然目前在郎溪紅色文化傳承中遇到的問題也非常明顯,但是在當地居民以及政府的相關人員的努力下相信郎溪紅色文化這一文化傳承將會被越來越多的了解。
四、社會實踐總結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從本次在郎溪開展的社會實踐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中國政策的春風一直在神州大地上雷厲風行。在我們深入探索郎溪紅色文化的傳承發(fā)展,明晰郎溪紅色文化對郎溪當地人民及整個國家的重要文化價值后的,明白了其保護傳承及發(fā)展郎溪紅色文化,是十分必要的,而對此當地政府的扶持,當地居民的積極響應缺一不可。
針對這次社會實踐的諸多感悟,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從團隊成員的選拔到選題的確立,我們秉持著事在人為,人定勝天的原則。針對實踐需要的成果,我們分別從攝影、攝像、寫作、新媒體、管理等五大方面聯系隊員,各司其職,各展其才,隊員們在實踐過程中始終堅定信念,為做好這次活動努力著,實踐時間從7月1日開始,迎著火熱的太陽從各學校出發(fā)前往宣城郎溪,實踐過程中,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郎溪紅色文化發(fā)展,走訪調查了郎溪紅色文化黨校,蘇維埃舊址,烈士陵園等,大家互相扶持鼓勵,最終順利完成了原定的任務。
(二)從實踐中切身感受到政府對文化傳承的重視。當我們團隊成員深入了解郎溪紅色文化時,由黨校的特別講解員為我們講解郎溪紅色文化的傳承史。1927年3月,夏雨初冒著生命的危險,領導組織了郎溪縣人民迎接北伐軍入城的行動。1930年3月18日,夏雨初唱著《國際歌》,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的口號,就義于南京雨花臺,與他一同就義的還有與他同時被捕的20名中國共產黨黨員。這讓我們切實感受到國家對紅色文化傳承的重視。
因為社會實踐多變性很難做到十全十美,所以在實踐過程后,我們認真分析了實踐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如調查時間較短,未能更加深入了解郎溪紅色文化在當地居民目前的傳承情況,未能更好的向外界的人展示郎溪紅色文化的優(yōu)秀傳菜口;調查問卷針對人群較少,得出的數據說服力不強;實踐過程中,每處調查地址停留時間不長,未能了解到更加全面的數據和情況。
總體來看,我們圓滿完成了既定的實踐任務,在此對本次實踐活動給予支持的政府、企業(yè)、學校領導、老師和工作人員表示崇高的敬意。因筆者水平有限和學校實踐團隊存在的局限性,所提出的見解不可避免會出現錯誤。懇請大家對郎溪紅色文化加以關注,同時希望郎溪紅色文化傳承的成功經驗可以給安徽省乃至國家的其他紅色傳承文化提供思路,爭取以工藝特色為突破點,多方協(xié)調,共求發(fā)展,真正實現有效紅色文化傳承。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