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7月16日,西安航空學院計算機學院“計蕩青春”非遺傳承實踐團前往陜西省咸陽市旬邑縣文化館以及剪紙之鄉(xiāng)旬邑富村進行研學實踐。
通過前期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計算機學院“計蕩青春”非遺傳承實踐團的隊員們加深了對剪紙文化的理解,也提升了個人的剪紙藝術素養(yǎng),隊員們著手準備了面向廣大群眾以及非遺傳人的調查問卷和相關采訪問題,希望由此了解廣大群眾對非遺傳承的態(tài)度,進而提升大家對非遺傳承的保護意識。同時,隊員們在剪紙圖案轉換器的程序設計方面也在完善更新,期待在后續(xù)的實踐中,能帶著問卷結果以及程序設計成品與文化傳承人進行更為深度地交流。
7月15日,實踐團隊走進旬邑縣文化館,在文化館吳昊老師的帶領下進行參觀。
旬邑縣文化館位于被譽為“中國的金字塔之都”的咸陽,目前是旬邑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外宣傳展示的一個窗口,也是旬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傳承實踐基地。文化館按功能劃分為序廳、展覽展示區(qū)、庫淑蘭剪紙藝術專題展區(qū)、文創(chuàng)產品區(qū)四個部分,其中展覽展示區(qū)布展設計突出“豳”文化主題,以“豳之苑”“豳之語”“豳之藝”“豳之頌”“豳之韻”“豳之風”六個單元,陳列了旬邑縣級以上36個非遺項目,采用圖文介紹、實物陳列、場景復原、多媒體影視等手段,全面直觀地呈現(xiàn)了旬邑每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表現(xiàn)形態(tài)和發(fā)展現(xiàn)狀。

圖為吳老師正在為實踐團講解庫淑蘭大師剪紙作品。

在吳老師的帶領下,隊員們參觀了館內的展品。展品展示了旬邑縣的歷史文化和極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旬邑面花、旬邑嗩吶、旬邑咪子戲、旬邑彩貼剪紙等等。隊員們通過觀賞展品,了解到旬邑縣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珍貴價值。
隨后,隊員們與吳老師進行探討,討論將圖片轉化為剪紙模型的創(chuàng)新方式。在討論過程中,隊員們與老師分享自己在計算機方面學習的知識,特別是在圖像處理和模型設計方面的專業(yè)知識。吳老師對隊員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專業(yè)知識表示贊賞,并提供了寶貴的建議。他鼓勵實踐隊員們繼續(xù)深入研究和探索,將現(xiàn)代科技與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fā)展做出更多貢獻。
7月16日,西安航空學院計算機學院“計蕩青春”非遺傳承實踐團走進剪紙之鄉(xiāng)旬邑富村,在旬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布藝傳習所與庫淑蘭大師的傳人——馬海霞老師進行交流探討。
此次走訪,隊員們同馬海霞老師深入交流,并和她一同探討剪紙技藝以及剪紙目前在鄉(xiāng)村的發(fā)展狀況。過程中,計算機學子拿出先前做好的程序設計與老師進行交流,老師表示十分驚喜,驚嘆于科技與剪紙的結合,表示該設計對剪紙團的設計很有幫助。同時也提出像她們這輩人不會使用電腦等智能設備也是一大問題所在,并希望能通過培訓、講座等形式幫助培養(yǎng)老一輩人對智能設備的使用能力。

圖為馬老師與實踐團隊員交流程序功能設計。
此后,馬海霞老師向我們一一介紹了旬邑彩貼剪紙的制作流程以及剪紙技藝,并對隊員們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
在實踐的同時,隊員們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向剪紙傳人、普通百姓、年輕大學生等開展問卷調查,并通過問卷結果,了解了目前大眾對剪紙文化的認識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鄉(xiāng)村振興之間的聯(lián)系。

圖為實踐團隊員線下開展調查問卷填寫。
在參觀實踐結束后,隊員們對旬邑縣文化館以及富村的研學實踐進行總結討論。隊員們期望可以加強對旬邑縣文化館的宣傳,通過沉浸式的參觀體驗,領略古豳農耕文明和多彩的文化遺產,進一步增進人們對旬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并提高保護意識,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認同,讓更多的人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工作中,共同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