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大連理工大學盤錦校區(qū)“夢起云滇·深山拾光”暑期社會實踐
“青山深處朗朗聲,心血鋪就出山路”,大連理工大學盤錦校區(qū)“夢起云滇·深山拾光”團隊便是懷著這樣的初心,想要做一束光,照亮大山里的一分黑暗。2023,又逢盛夏,團隊身著藍馬甲來到了云南省普洱市寧洱縣德化鎮(zhèn),再次踏上這段堅守初心的旅程。
身著藍色馬甲走進大山團隊組建于2014年6月,“夢起云滇”意為“圓更多云南偏遠山區(qū)孩子的知識夢”,“深山拾光”是這群藍馬甲對于初心的堅守。風吹長空,熱忱未消,從祖國的東北來到西南,雖年年人不同,但藍馬甲一直都在。每一位成員都懷著赤誠的心趕來,共同投身一場偉大的事業(yè)。
夢在心中,路在腳下。夢起人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愿意為之努力奮斗。團隊雖然已經在努力追尋的道路上走過了十載,但成員們仍會守住初心,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在前行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我,改進團隊體系,追尋團隊夢想。
圖1“夢起云滇·深山拾光”團隊成員合影
踏遍崎嶇山路堅持家訪團隊始終堅持“關注每一個孩子”,扎根云南,通過家訪和孩子、和家長建立聯系,了解當地教育與孩子成長動態(tài)。
崎嶇山路擋不住藍馬甲的腳步,語言不通斷不了藍馬甲的行動。十年來,團隊已累計家訪近百次,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家訪記錄和檔案體系。
團隊通過家訪,聚焦山區(qū)教育痛點,了解孩子的身心發(fā)展現狀,對孩子進行引導,讓孩子在求學路上走得更遠一些。團隊想給孩子們帶去的改變不僅僅是知識水平的提高,更是視野的開闊,從而進一步讓孩子們獲得精神上的成長。
圖2團隊成員進行家訪
深耕十年調研了解實情“要了解實際,就要掌握調查研究這個基本功。”團隊重視調研理論的學習與實踐,設計合理恰當的調研問題,以孩子身心健康現狀及影響因素為出發(fā)點,深入細致地進行調查研究。
科學嚴謹地設計調查問卷是調研之基。團隊從孩子身心健康角度著手,針對兒童視力、體檢情況和營養(yǎng)午餐計劃等方面做出了詳細的問題設計。問卷主要聚焦孩子們的生活保障和作息習慣,追蹤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健康狀況。
團隊研機析理,從調查數據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發(fā)放回收調查問卷,收取第一手資料,團隊進行整理細化,形成全面的調研數據。從整理的材料中可以得出,孩子們的視力問題較為突出。有近40%的同學存在視力問題,超60%的同學晚睡現象明顯。團隊希望能夠通過數據分析找到問題出現的原因,尋找恰當的方式改善現狀,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
圖3團隊成員在調研路上
建立成長檔案密切關注團隊在孩子的成長方面下足功夫。為了對孩子們的成長動態(tài)有更加真實、全面的了解,團隊為每個孩子建立成長檔案并分配成長導師。通過導師與孩子的親密交流,了解孩子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幫助孩子解決成長中遇到的問題。
通過成長檔案,團隊成員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孩子,對孩子進行正確價值觀的培育,鼓勵他們樹立遠大目標。團隊希望能夠和孩子們建立更深的聯系,對其愛國情感和社會責任感加以引導,讓他們有正確的價值觀導向。
圖4團隊建立的成長檔案
調查普洱茶產發(fā)展脈絡為了深入了解當地的民風民俗,團隊走進田間,詳細調查了普洱茶的發(fā)展狀況。從茶田的采茶大伯口中得知:當地農戶基本以種茶賣茶為營生方式,但從茶農種植到工廠加工,其中茶產業(yè)利潤分配很不均衡。
盡管普洱茶產業(yè)還存在難以集群發(fā)展等問題,但當地居民仍然書寫著茶的故事。大部分農戶仍然有種茶的傳統(tǒng),并且保留著較為完善的茶葉加工工藝,不斷完善茶葉的煮飲技術,為普洱茶的普及生產做出貢獻。
圖5當地茶農進行茶葉采摘及加工
關注民族文化為愛上色團隊腳踏實地地做出努力,創(chuàng)新民族文化的傳播形式。在關注了解當地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將孩子們的興趣與民族文化相結合,讓他們的情感在民族文化上生根發(fā)芽,推動當地民族文化的傳播。
團隊參與大學生“知行計劃”,用絢麗色彩定義和描繪世界,為當地民族文化賦予新時代的精神內涵。為哈尼族服飾填涂顏色,為云南甲馬文化賦予新意,讓孩子們在歡喜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希望當地的民族文化能夠以這種方式薪火相傳。
圖6團隊成員開展“知行計劃”為愛上色課程
“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丘壑”,“夢起云滇·深山拾光”實踐團循著心中的光亮,始終在前行的路上。團隊能做的不多,但可以用青年人的肩膀挺起一片山區(qū)里孩子的夢想與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團隊的成員們腳上沾著泥土,心中揣著初心,化作一滴水,滋潤青山里的枝芽;化為一支花,點綴新時代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