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芮青,女,漢族,新疆博樂人,畢業(yè)于石河子大學科技學院國際經(jīng)濟與貿(mào)易專業(yè),2010年參加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先后服務于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第十二師一〇四團團委、組織部,現(xiàn)任十二師機關團工委書記。
5月的石河子,驕陽似火,一個靈巧又頑皮的身影在石大校園的籃球場飛奔,一個電話讓她停下了腳步,“芮青,這里有關于在兵團高校應屆畢業(yè)生中選拔西部計劃大學生志愿者的相關資料,你來拿回去,告知大家。”“志愿者”她默默念了這三個字,懵懂的她當時并不知道,這個電話對她意味著什么。那年,她22歲。
作為大學學工部唯一直屬社團的組織者,學聯(lián)學生會干部,;@球隊隊員,在大學的生活可謂豐富多彩。面臨就業(yè),在學;顒雍蜕鐖F組織中充分積攢的社會經(jīng)驗和工作能力讓她并不困惑,反而,看得見的未來在她眼中卻如一潭死水般沉悶。拿著團中央的“召集令”,她腦海里突然想起了一個人---她的爺爺,一位老革命、老共產(chǎn)黨員,為了兵團艱苦奮斗、不計得失的奉獻一生,那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和情懷?勇敢的她想去體驗,想去需要的地方為需要的人做點什么。
就這樣,她來到了美麗淳樸的兵團十二師一○四團。跟著團委書記往團里走,她滿心歡喜,幻想著在這片土地建功立業(yè),用青春和汗水去服務這里的人們。因為大學的學習工作經(jīng)歷,她作為共青團專項成員被分在了團委工作。
“黨群不分家”團委設在政工辦;鶎拥墓ぷ鳎毿《彪s,政工辦對口上級單位多,工作量非常大,在這里各項紛繁復雜的工作都得干,而且這些工作都是她從未接觸過的,但她沒有退縮,認真向領導和同事們學習,為了完成工作任務,她經(jīng)常加班到很晚。她是個熱心腸,在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同時,還經(jīng)常幫助其他辦公室送文件、打材料、歸置檔案、整理會議室、安裝和調(diào)試設備等,同事們都戲說她是個“及時雨”。很快,她適應了這里的工作、生活并融入了這個集體。
團里的大型活動,大家都會積極參與,她更不例外,三年一次的104團第三屆新城歡歌文化藝術節(jié)和阿肯阿依斯特彈唱大會,總能看到她的默默忙碌的身影。演員們的傾情演出與細致周到的服務讓團場職工群眾情緒高漲,有一場下午的節(jié)目來不及布場,可觀看節(jié)目的小廣場里已是人山人海,看著蜂擁而至的人群,她心里一沉。104團地處烏魯木齊近郊,轄區(qū)居民流動性較大,少數(shù)民族較多,維護安全穩(wěn)定是第一要務。她請示領導后當即聯(lián)系治安辦的同事維持秩序,喊了同科室的另一個志愿者去地下室給大家搬凳子,不到半小時,五百多個凳子整齊的擺在了廣場上,看著職工群眾臉上洋溢著的笑容,她扶著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