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啟程:初識花岙,山海相逢
“東海秘境”花岙島,靜臥于浙江象山南端,既是明清海防史的沉默見證者,亦是火山凝灰?guī)r雕琢的天然地質館。7月11日,寧波大學滴水行動之海韻文耕小分隊乘輪渡登島,首日以“人文與自然雙線交織”為主題開啟行程。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就在這山海之間悄然啟幕。
二、張蒼水紀念館:銹跡尋往昔足跡
小分隊首站抵達張蒼水紀念館,這里完整留存了張蒼水在象山南田19年的抗清事跡。步入館內,三百多年的時光仿佛被壓縮,讓人瞬間置身當年的歷史現(xiàn)場。一把斷劍、幾枚火銃、半截鎧甲,它們曾是血肉之軀的屏障。墻上的《浙東抗清形勢圖》已經泛黃,但墨跡依然清晰。石浦、三門灣、舟山……看見這些熟悉的地名,仿佛能聽見戰(zhàn)鼓與號角在耳邊回響。展品中,一封封家書復刻件上“吾輩死國,義不容辭”極具感染力,既體現(xiàn)了個人的堅定信念,也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悲壯。張蒼水所秉持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百折不撓的戰(zhàn)斗精神及恤民愛民的高尚情懷,構成了一曲壯麗的歷史詩篇,其精神作為民族正氣的象征,始終激勵著中華民族奮勇向前。
圖為實踐隊伍在張蒼水紀念館前的合照 潘弈攝
三、兵營遺址:殘垣暗存海防碼
探訪完張蒼水紀念館,小分隊來到了距離不遠的兵營遺址。這座始建于康熙年間的海防工事,現(xiàn)存夯土城墻遺跡50余米,最高處達3.2米。遺址東南角有一塊長1.8米的青石條,“汛防”“瞭望”等陰刻字樣在其上依稀可辨。墻體夯土雖經風化剝落,但仍能讓人感受到它當年的堅固。在墻角,一塊半埋地下的條石上,“汛防”“瞭望”等模糊文字隱約可見。立于遺址,遠處廣闊海面盡收眼底。該遺址依山勢而建,呈現(xiàn)典型的梯田式防御體系特征,現(xiàn)場防御工事布局清晰,這與史料中花岙島是“浙東海防要塞”的記載相印證,凸顯了其重要戰(zhàn)略地位。
圖為實地拍攝的兵營遺址 潘弈攝
四、自然奇觀:石林沙灘展畫卷
相較于上午行程所帶來的歷史厚重感,下午的探索則轉向了自然的奇妙饋贈。花岙島東南岸的石林,構成了一道獨特的地質景觀,數(shù)萬根灰黑色六棱石柱在此整齊排列。海浪持續(xù)拍打著石柱,濺起的雪白浪花退去后,又再次襲來,循環(huán)不止。石壁上的蜂窩狀孔洞,如同被歲月侵蝕的印記,陽光透過孔洞,在巖面上形成了斑駁的光影。當?shù)厝藢⑦@片石林稱為“龍鱗巖”,并流傳著這是龍王在此歇息時留下鱗片的傳說。同樣是臨近海洋,古樟沙灘與石林黑沙灘有著完全不同的景象,沙灘上,退潮留下的水洼里,小螃蟹驚慌地橫著身子逃竄,貝殼在陽光下閃爍著微光。零星幾個趕海的人提著竹籃,熟練地在礁石間翻找海螺和蟶子。
圖為石林景區(qū)實拍圖 潘弈攝
五、結語:山海有信,明日再續(xù)
當夕陽沉入海面,花岙島被金色的余暉所覆蓋。當日的行走讓小分隊成員觸摸到了歷史的厚重,也感受到了自然的靈動。大家深刻體會到,觸摸歷史才能知曉和平的珍貴,走過山海更能明白生態(tài)的脆弱。據悉,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小分隊將繼續(xù)對海島的人文特色、自然景觀進行探尋,致力于發(fā)現(xiàn)其中的奧秘。